Subscribe

RSS Feed (xml)

Powered By

Skin Design:
Free Blogger Skins

Powered by Blogger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中歐 -Day 9 Vienna 維也納市中心

Google Buzz it
維也納Vienna(Wien)是奧地利的首都,亦是奧地利的9個聯邦州之一,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亦是中歐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

維也納約有165萬人口,在歐盟城市中居於第10位。維也納除了是聯合國的四個官方駐地之一,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總部以及其他國際機構的所在地。


我們住在Burgasse-Stadthalle的Alfa City Centre Hotel。這裡的房間質素一般,而且有早餐供應,距離U-Bann站也不遠,只需5分鐘左右的路程。



在酒店下還有一間餐廳,不過就不知道餐廳的水準了。

我們將行李寄存在酒店後,便在酒店外乘搭巴士前往環城大道 Ringstrasse (Ringstraße)。

在1857年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的國王約瑟夫一世 Franz Josef I下令拆除圍牆,用了9年拆除環城城牆,改建為57米寬、總長5公里的環城大道,大道呈「C」形,沿著多瑙河連接大道兩端。在1869年至1888年期間,歐洲著名建築師們紛紛為環城大道兩旁設計建築物,在大道兩旁設計了很多哥德式、文藝復興及巴洛克等風格的藝術建築。

環繞舊城區一圈的環城大道全長約4公里,建於 1857年的寬闊街道,大道兩旁佈滿同時期的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的藝術建築。在1869年至1888年期間,歐洲著名建築師們紛紛為環城大道兩旁設計建築物,在大道兩旁設計了各種時期和風格的藝術建築。

環城大道聚集許多著名偉大的建築,遊客沿著大道便可以看到市政廳Rathaus、國會大廈Parliament、霍夫堡皇宮Hofburg、博物館區Museum Quarter、聖卡爾教堂Karlskirche、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和國家歌劇院Staatsope等建築物。遊客可以搭乘1號(順時鐘)及2號(逆時鐘)市電車遊覽環城大道,可以邊睇邊行。

我們乘搭巴士至博物館區Museum Quarter下車,展開我們在這個藝術和音樂之都探索。


我們落車後的位置正是在維也納人民劇院Volkstheater(People's Theatre)的對面。位於博物館區Museum Quarter旁的人民劇院,建於1889年,由Ferdinand Fellner 及Hermann Helmer設計。


我們先到博物館區Museum Quarter,來感受這個藝術綠洲。維也納博物館區位於維也納市中心,2001年9月揭幕,由奧地利建築組合奧特納兄弟設計。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駐紮著幾十家大小不等的藝術機構。



維也納博物館區Museum Quarter是昔日皇家馬廐遺跡改建的巴洛克式建築,將新舊建築融合成一個單一實體的物館區,是近現代藝術集中地,其有20多個文化藝術機構在此駐紮。這裡還有多間特色咖啡館、餐廳和商店,讓遊客更能享受這片藝術綠洲。


維也納現代美術館MUMOK(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ung Ludwig Wien),是中歐最大型的現代和當代藝術的博物館。它的外部以灰色玄武岩為主,而室內設計則是混合了的混合鑄鐵,玄武岩,鋼鐵和玻璃等物料。博物館的藏品包括畢加索Pablo Picasso、保羅克利Paul Klee、奧斯卡科柯什卡Oskar Kokoschka、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等藝術家的作品。


博物館區廣場內的藝術擺設。


在博物館的另一邊區利奧波德博物館Leopold Museum。館內約有5000件作品,是眼科專家集合了魯道夫利奧波德Rudolf Leopold 和他的妻子伊麗莎白Elisabeth Leopold在短短幾十年間收集的藝術收藏品。


利奧波德博物館Leopold Museum外的展品。


維也納美術館Kunsthalle Wien之前是一所冬季騎術學校。博物館內展有當有及現代藝術,及以「協定具有特殊意義的介紹跨流派和跨學科的趨勢」為發展目標的方向,著重攝影,錄像,電影和實驗建築的藝術品。


博物館區內的廣告。


博物館區的的精品店也有找到富藝術彩的名信購買。


看完博物館區,我們便乘 U-Bahn 前往市中心。


聖史提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Wiener Stephansdom)是羅馬天主教的總主教的所在,是維也納的標誌,常被選作奧地利國家生活中大事的地點。1137年, 巴奔堡王朝Babenberg的利奧波德四世Rudolf IV(1136—1141)與帕紹Passau的主教管區商定,在維也納城界外面建造一座新的教堂。聖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羅馬風格的前身終於在10年後竣工。


這座聖史提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Wiener Stephansdom)是著名的哥德式教堂,融合了羅馬式、哥德式與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那高高耸的格柵尖頂使其成為維也納市內辦別方位的主要建築之一。它飾有幾何圖案的屋頂瓦片亦同樣引人注目。教堂在中世紀的日常商貿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用手指輕撫大教堂正面(右前方)保留了200年歷史的凹糟,它們曾經被用來統一和規範精度確度面包块,還有幾個水平橫向的釘立鐵條,曾經用來用於測量布匹長度。


塔尖高 137米的聖史提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Wiener Stephansdom),幾乎是每位遊客必到之處。 現在主要建築建於 1511 年。教堂內是典型哥德式高聳設計,讓每位進入的人都震懾於那份氣勢。這座教堂和布拉格的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rdral 是有點相似的。


聖史提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Wiener Stephansdom)的樓搭,可以登上搭頂觀看也納市中心。




聖史提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Wiener Stephansdom)外牆的雕像。


史提芬廣場Stephansplatz是維他納的中心,它的命名源於聖史提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Wiener Stephansdom)的建成。在20世紀前,一排房子由Stock-im-Eisen-Platz申延至史提芬廣場Stephansplatz,所以廣場的空間並不是很大。其後這排房子被拆毁,令廣場的空間更大。




聖史提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Wiener Stephansdom)外的史提芬廣場Stephansplatz上有身著古裝頭戴假髮的「莫札特」、「貝多芬」,穿梭在熙來攘往的旅人中推銷各種音樂會的門票。


維也納交通便利,即使帶著小朋友也很方便。


遊客可以在聖史提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Wiener Stephansdom)旁乘搭馬車,遊覽維也納市中心。


接著我們前往安卡時鐘Anchor Clock (Ankeruhr) 等正午十二時的演奏,途中看到維也納的蜘蛛俠。


安卡時鐘Anchor Clock (Ankeruhr) ,是集近代奧地利工藝大成的藝術精品。每日只有在正午12時03分,所有人偶會全部現身並運轉一圈。音樂表演共約13分鐘。上方有12格子(刻度),每格代表5分鐘,每15分鐘以數字書寫,正中間有12種主題人物輪流出現,每一組人物主題配合一首音樂 (其中兩首重複),12組歷史人物是以存在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隨著時間人偶會不斷向右方移動。


出現的人偶有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皇帝Marc Aurel、卡爾大帝Karl der Große、利奧波德六世Herzog Leopold VI、中世紀詩人瓦特他 Walther、魯道夫一世König Rudolf、聖史蒂芬教堂建築師漢斯布斯本Hans Puchsbaum、馬克西米連一世Kaiser Maximilian I 、維也納市長約翰安德烈Johann Andreas、安斯特伯爵 Graf Ernst Rüdiger、歐根王子Prinz Eugen、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Maria Theresia及夫婿法蘭茨一世Franz I、海頓Joseph Haydn等歷史名人;而背景的音樂也從古希臘抒情詩人品達Pindar的號角聲,接著變換成莫札特的小步舞曲,最後結束於海頓的交響曲。


最上的表是安卡時鐘Anchor Clock (Ankeruhr)主題人物說明表,中間的是安卡地產保險公司(ANKERHOF)旳說明牌,最下的則是法蘭茲瑪丘教授Pro. Franz Matsch說明牌。安卡保險公司在1911年委託法蘭茲瑪丘教授Pro. Franz Matsch設計安卡時鐘Anchor Clock (Ankeruhr),橫誇於安卡地產保險公司所擁有之兩棟大樓之間,橫寛10米,鐘樓高7.5米,鐘直徑4米,在1917年完工。


右面的是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皇帝Marc Aurel,左面的是卡爾大帝Karl der Große。


右面的是利奧波德六世Herzog Leopold VI,左面的是中世紀詩人瓦特他 Walther。


右面的是魯道夫一世König Rudolf,左面的是聖史蒂芬教堂建築師漢斯布斯本Hans Puchsbaum。


右面的是馬克西米連一世Kaiser Maximilian I,左面的是維也納市長約翰安德烈Johann Andreas。


右面的是安斯特伯爵 Graf Ernst Rüdiger,左面的是歐根王子Prinz Eugen 。


右面的是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Maria Theresia及夫婿法蘭茨一世Franz I,左海頓Joseph Haydn。

看完安卡時鐘Anchor Clock (Ankeruhr),我們便出發去郵政總局寄明信片,及前往我們相期待可以親眼看看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


前往郵政總局途中,我們經過Lugeck Wüstenrot,現在這裡地下是一間餐館。


往Rotenturmstraße street走,可以看到更多的餐館。


走了約十分鐘,我們便找到郵政總局Postamt,將維也納的明信片寄返香港。


維也納的郵政總局Postamt。


我們走出Schwedenplatz,乘電車前往維也納藝術之家KunsthausWien。


維也納藝術之家KunstHausWien是一棟外表用黑、白馬賽克瓷磚拼貼出不規則的棋盤格塊,幾個紅、藍、黃色塊點綴著窗框,低調卻獨特地藏身在一排灰色樓房之中。


現在的維也納藝術之家KunstHausWien,不論外表或內部,很難想像這裡原來是ㄧ棟近百年的家具廠房,直到在一位銀行家的贊助下,將此處改建為一個展現百水先生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藝術創作的陳列館。和許多在死後才被後人興館紀念的藝術家不同的是,百水親手參與這個改建工程,用了2年時間(1989-1991),當時他63歲,離他心臟病發辭世還有九年。


維也納藝術之家KunstHausWien位於維也納第三區的Unteren Weißgerberstraße街13號,距離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約200公尺處,是由百水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親手參與建築。


維也納藝術之家KunstHausWien擁有世界上唯一百水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作品常設展覽,此外也定期展出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展覽面積約1600平方米。


看完維也納藝術之家KunstHausWien,我們便步行前往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


在Untere Weißgerberstraße 街可以看到「保齡球木瓶房子」的裝飾 。


連路面都有作出修飾。


很快我們便到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對面的畫廊Village-Gallery 。


畫廊Village-Gallery外面的標誌。


內裡其實是有精品店及食店。


這裡的洗手間也有藝術色彩,要入去好好參觀。


這裡的洗手間是收費的,要EUR0.6 。


藝術的修飾,令這裡像童話中的建築。




洗水間門上的圖畫。


洗手間內的現代藝術。


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 是維也納前衛藝術的建築物,每戶公寓的外表都是由住戶自己設計, 和選擇顏色。結果就是外觀一整個不協調,強烈的不規則,像是一個小孩子毫無規劃的把各種不同的積木玩具堆起來,堆成一個隨時都會倒的大樓。


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由百水先生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設計興建,1986年完工。


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的最大特色是以童話式的藝術觀點和扭曲的造型,加上五彩繽紛的色調所建造而成。


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每戶的顏色及外觀建築都不同的。


整棟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上下都有綠蔭,就像是森林中的玩具屋。


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有架下了地下部份的建築設計。


這種架空了的設計是為了防止水浸而造的。


從側面看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更像置身於森林中。

看完我們認為在維也納取具藝術特色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我們便乘巴士前往貝爾維第宮Belvedere。


我們在Arnold Schonberg Center荀白克中心旁下車。荀白克中心建於1988年,是收藏Arnold Schonberg 荀白克遺物及藝術品的地方。


我們走過對面馬路,便看到 Red Army Memorial (Heldendenkmal)紅軍紀念碑。


維也納官方稱Red Army Memorial (Heldendenkmal)紅軍紀念碑為Russendenkmal(Russians Memorial)俄羅斯紀念碑, Befreiungsdenkmal (Liberation Memorial) 解方紀念碑or Siegesdenkmal (Victory Memorial)勝利紀念碑。


有趣的是這個紀念碑是建於1945年2 月,是發生在戰爭之前。


我們好不容易行了十多分鐘,終於到達貝爾維爾宮Belvedere。貝爾維爾宮Belvedere又稱是美景宮,位在維也納市中心外圍的高地上,可以盡覽維也納市。


貝爾維爾宮Belvedere 是尤金王子Prince Eugene of Savoy (1663-1736)的夏宮,故這裡又被稱為太子宮。建於1714年至1725年,為哈布斯王室宮廷之一。宮殿分成上下兩宮,上貝爾維爾宮設有畫廊,展出19和20世紀奧地利的著名作品。下貝爾維第宮則為奧地利之巴洛克博物館。


貝爾維爾宮Belvedere屋頂的徽章及雕刻。




貝爾維爾宮Belvedere前的人馬雕像。


貝爾維爾宮Belvedere的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Sphinx雕像。


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Sphinx代表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貝爾維爾宮Belvedere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可惜上宮後面的花園在維修,無法在此以水柒作為前景拍攝。


上宮和下宮之間隔著佔地廣大的法式花園,可以在此飽覽維也納市。


我們離開時終於懂得乘電車返回市中心,坐了三個站返回環城大道Ringstrasse (Ringstraße)。


我們途經維也納博物館Wien Museum,這個博物館是滙集了維也納最最期至今年的歷史及文物,可以讓人對維也納的社會及都市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旁邊的聖卡爾教堂Karlskirche教堂,建築完成於1737年,長80米、寬60米、高72米。在1713年黑死病猖獗時期,卡爾六世皇帝(Karl VI)發願,只要維也納城能夠倖免於難,他要建造一座大教堂奉獻給前米蘭總主教和守護生靈抵禦黑死病的聖波洛梅歐St Charles BORROMEO。翌年舉辦的一項教堂建築的設計競賽,由埃爾拉赫 Erlach父子贏得這項榮譽,一座華麗卻不失典雅的巴洛克式傑作於焉誕生:宏偉的圓頂和門廊係仿自古希臘和古羅馬式的建築,內部充滿了許多當時名藝術家的精心雕刻和祭壇畫,包括葛朗Gran和托蒙第Altomonte的作品。


卡爾車站Karlsplatz Stadtbahn Station為分離派建築大師奧徒 華格那Otto Wagner的作品,建於1900年,為新藝術Art Nouveau風格的建築建築。採用採用當時不是主流建材的玻璃、鋼筋、金屬、大理石等新興材料造屋,作風大膽的前位創作。當維也納將Stadtbahn改為U-Bahn時,這裡最初被計劃為拆卸,但因社會有反對的聲音,所以才保留這個建築物。


接著,我們再乘電車前往霍夫堡皇宮Hofburg。當我們到時,才發現這天在霍夫堡皇宮Hofburg
正舉行瘋狂派對,和我們所認識的維也納完全不同了。


我們從自然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行往霍夫堡皇宮Hofburg。


城堡門Äußeres Burgtor (Castle Gate),這個羅馬式的灰色大門由Peter Nobile在1800年早期完成。


霍夫堡 Hofburg (Imperial Palace) 是位於維也納市中心環城大道內的王宮建築群, 是曾顯赫一時的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宮。建築群從 16 到 20 世紀分別興建,最近完成的建築物是於 1913 年完成的新王宮 Neue Hofburg。霍夫堡自今依然是權力基關的所在地,是奧地利總統辦公室及重要會議中心。

新王宮Neue Hofburg (New Palace) 左側是在1881年興建,建好後哈布斯堡家族便宣布下台,皇族來不及住進的新皇宮。整體完成於 1913 年,是霍夫堡建築群中最近完成的建築物。新王宮現時是圖書館和博物館,其中博物館展出古代兵器、盔甲、樂器等,亦有展館介紹羅馬和土耳其艾菲索斯 Ephesus的文物展品。


在新王宮Neue Hofburg (New Palace)前的尤金王子雕像Statue of Prince Eugene of Savoy。


尤金王子雕像Statue of Prince Eugene of Savoy。


近看新王宮Neue Hofburg (New Palace)的外牆建築。


宰相宮 Reichskanzlertrakt (Palace of Prime Minister),因為這裡是女王瑪麗亞Maria Teresa的宰相卡烏尼茲Kaw Leibniz的辦公室,故此這裡被稱為宰相宮。


霍夫堡皇宮外門米歇爾門Michaelertor位於葛拉本大道Graben盡頭左轉100公尺即可見到這個昔日的皇宮大門,雄偉的大門前有古代羅馬的遺跡。這座皇宮大門在弗蘭茨一世Francis I時由彼得·諾比勒Peter Nobile設計,由士兵動手建造。在1842年時,這座富麗堂皇的大門專門選在萊比錫大會戰(盟軍第一次從拿破崙軍隊手中收復失地)的紀念日落成,以此為弗蘭茨一世Francis I敗北雪恥。


米歇爾門Michaelertor的圓頂。


弗蘭茨廣場Kaiser-Franz-Platz的右側是瑞士人大門Schweizertor。在中世紀的時候,許多皇宮喜歡讓彪悍而誠實的瑞士人把守城門,哈布斯堡王朝也不例外,這個最古老的城門因此而得名。1547年至1552年時,費迪南一世Ferdinand I把古老的城堡改建成文藝復興式的宮殿,瑞士人大門便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在那個戰事紛亂的年代,城門外當然要設一條護城河,連接城內外的是一座吊橋。


穿過瑞士人大門Schweizertor可抵達展示皇家寶物的瑞士宮Swiss Wing of Hofburg,皇家寶物展內有昔日皇族使用的皇冠、權杖及服飾。


在國立圖書館Nationalbibliothek (Imperial Library)的奥古斯丁教堂(Augustinerkirche),自18世紀以來一直是宮廷教堂,皇室的婚喪大事都是在這裏舉行的。


奧地利國立圖書館Nationalbibliothek (Imperial Library),這座巴羅克式建築和維也納很多著名的建築一樣,由費舍埃爾拉赫Fischer von Erlach之手。根據記載,這裡的圖書收藏是在14世紀,到了16世紀,這座圖書館已經初具規模了。在1920年時,圖書館被收歸國有。現在國立圖書館藏書240萬卷,是世界最著名的圖書館之一。


國立圖書館Nationalbibliothek (Imperial Library),中最的值得一看的是一間豪華大廳Prunksaal。這間豪華大廳堪稱巴羅克風格的一部傑作。大廳長78米,寬14米,高19米。大理石的柱子和五彩繽紛的天頂裝飾,令人嘖嘖稱歎。大廳內最寶貴的藏書是從歐根親王圖書館搬遷過來的一萬六千卷燙金封面的精裝古書。


國立圖書館Nationalbibliothek (Imperial Library)的豪華大廳Prunksaal。


國立圖書館Nationalbibliothek (Imperial Library)的豪華大廳Prunksaal現在主要用作舉辦展覽。


國立圖書館Nationalbibliothek(Imperial Library)的豪華大廳Prunksaal是分兩層的。


國立圖書館Nationalbibliothek (Imperial Library)的頂層。


我們離開霍夫堡 Hofburg前往市政廳那邊時,經過哥德式的米諾利提教堂Minoritenkirche。

城堡劇院Burgtheater號稱音樂與戲劇的聖殿, 劇院雖然分怖在維也納各地,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城堡劇院。據說城堡劇院的德語是德語地區最標準的,有許多世界級的演員在此擔任客籍演出,而能夠晉身於城堡劇院演出,就是對其藝術表現最高的評價了。


城堡劇院原是瑪利亞特瑞莎女皇Maria Theresa於1741年所建,由哈森瑙爾Hasenauer和山柏Semper負責設計。原址在聖米歇爾廣場,1888年後,改建為現在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並擠身為環城大道的其中一份子。城堡劇院位於市政廳的正對面,入口的上方雕塑是「太陽神阿波羅與悲劇中的繆斯」,進入大廳後,向左邊走是休息區,兩旁掛著著名的演員畫像,接著,可以看到一道舖上大紅地毯的華麗階梯,右轉上走就是劇院大廳,劇院大廳的前方有克林姆的壁畫。


這天因有瘋狂派對,不能清楚拍下城堡劇院Burgtheater的正面了。


哥德式的市政廳 Rathaus,落成於 1883 年。建築的哥特風格主要來自于由塔形成的豎向構圖、尖券拱廊和鏤空窗。可是從建築考古學的角度來看,維也納市政廳所使用的哥特建築元素並不十分準確。與此同時,建築的立面還採用了如文藝復興等時代的建築裝飾元素。總括來說,維也納市政廳雖然以新哥特風格為主調,但同時也顯示出了折衷主義建築的傾向。

同樣這天應該有音樂會,也不能從正面拍下全貌了。


國會大廈Parliament位於維也納市區的中心,是奧地利國民議會與奧地利聯邦議會所在地,是在公元1874年由奧費爾漢森Theophil所設計,整棟建築仿希臘式,素有「歐洲最美的國會大廈」的稱號。

維也納作為中世紀歐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至今仍保持著昔日顯赫地位。維也納國會大廈Parliament原隸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會,在1919年哈布斯堡王朝被推翻後為所建立的奧地利共和國的國會,奧地利國會分為上議院和下議院,是主要決策 制定的地方。


我們返回克恩滕大街Kärntner Straße,看到和聖史提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Wiener Stephansdom)相映成趣的新建築物Stock-Im-Eisen。


克恩滕大街 Straße,以奧地利的克恩滕州命名,是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中心區的一條著名購物街,北起史蒂芬廣場,南經戒指路口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到卡爾廣場。這條街最初見於記載是在1257年,是通往南方的克恩滕的重要商路。


克恩滕大街 Straße的街頭表演。


克恩滕大街 Straße的街頭表演。


黑死病紀念柱 Pestsäule 矗立在葛拉本 Graben)大道的中央,為逃過黑死病這一劫而建,碑文意在提醒世人,不要忘記上帝給這座風花雪月的城市所帶來的懲罰。在 1679 年時黑死病蔓延時,皇帝雷翁波特一世 Leopold I發願,如果維也納人能逃過此劫就要奉獻。後來雷翁波特一世為了感謝上帝終結黑死病,因而興建了黑死病紀念柱,於西元 1693 年矗立在維也納繁華的葛拉本大道的中央,是三位一體的紀念柱。紀念柱是在表現說在天使的指示下,聖人打倒黑死病化身的女巫。柱上除了向上天祈禱的君王之外,最底端的是象徵受黑死病折磨的老婆婆雕像。

在黑死病紀念柱旁,我們碰巧看到一名女士騎著單車,拖著狗在散步。或許小狗肚子不舒服,牠突然急停,表演了一幕「大蛇屙屎」,可憐主人要立刻去餐廳借東西替牠善後。


晚餐後,我們便回去酒店,準備帶行李去火車站。


我們乘坐夜火車EN642往慕尼黑Munich,當然我們是買了臥舖,可以睡得舒服點。

相簿:https://picasaweb.google.com/bruceche.central.europe/Day9Vienna#

1 意見:

Maggie 說...

Very Interesting in Wien